应城市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重点攻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充分发挥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的预警监督功能,全面构建“防范+控制+纠偏+提升”的闭环管理,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从“被动灭火”向“主动防火”的质变,全面提升“三资”监管质效。
开支事前控制
开支事前控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前置管理机制,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风险预防及战略目标精准落地。
应城市强化预算约束,坚持“先预算后支出、无预算不支出”。每月5日之前村级根据开支事项填写《用款计划申请单》,报镇“一委两中心”并对其支出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合规性进行提前审核与约束,审批通过后,“三资”监管代理中心将村级专户存款划转到单位存款,实行专款专用、专款限用。从源头上治理了瞎开支乱补助,杜绝了举债开支、实现了遏债控债的目的。
立项审批规范
立项审批是项目管理的“第一道阀门”其核心在于通过前置审批将风险与低效项目“挡在门外”,确保实现项目低成本高效益的目的。
首先要确立实施项目范围,是指已纳入相关专项规划、由行政村或社区为主体在区域内实施、投资额不超过20万元、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三资”监管、技术方案相对简单、建设内容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类、农村生活类、社会事业类农村小型建设项目。其次乡镇以村为单位,按“村民讨论—村级申报—镇级审核”的程序,建立农村小型建设项目库并实施审批。
乡镇组织农办、城建办、执法中心、三资监管代理中心结合各自职能实行集中会审。最后立项批复。
根据各职能办公室审批意见,乡镇主要负责人终审后下发项目批复文件。
预警处置得力
依托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数据库,对平台推送的预警信息执行实现“一人一周一研判”的原则,安排专人针对平台超长期低价发包、闲置资产资源推送、合同履约执行等7个方面风险点数据进行汇总,下发问题清单,督导各乡镇对照清单进行分析研判,要求一周内完成预警处理销号,两周内实行“回头看”,对整改不彻底、敷衍塞责的问题线索报市纪委监委,应城市纪委监委提级办理。
协作联动有序
纪检、农业、财政、审计、民政等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行信息共享、协作联动机制,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不定期的“三资”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运行,及时发现、纠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并开展警示教育,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健康、规范、有序地运行。
(来源:应城市农业农村局 通讯员:马爱军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应荣梅 终审核发:董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