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网评大赛③】应来之城,“化”茧成蝶

高质量发展,是一座城市齐心奔赴的奋斗目标。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化”茧成蝶奔赴之路,彰显的是这座城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信心决心、担当担责和有为有位。应城精准对接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两区一地一中心”,打造孝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通过发展看应城担当,透过质量看应城底气。“两区一地一中心”给了我们观察和思考应城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契机和窗口,更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应城“产城化”战略布局,让高质量发展有方向方位。应城因为“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得名,素有“膏都盐海、鱼米之乡”美誉。一座城市实现预期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找准发展方向,明晰发展定位,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具有深谋远虑的布局和高瞻远瞩的谋划。应城紧跟形势发展趋势,紧扣经济发展大势,精心谋划产城化战略发展布局,制定实施《关于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造孝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实施方案》,通过做大做强城市和产业,突破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一主一副、东西共建”城市空间,加快打造全省绿色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全国重要的食盐战略储备基地、国家级深地储能中心,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以推动产城化高质量发展作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概而言之,应城“产城化”战略布局对于今天所有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现实启发意义,具体来说,就是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道路,迫切需要的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结合自身实际坚定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应城以“产城化”战略布局正面回应了这点,更用鲜活生动事例证明了这点。

应城“产业化”特色培育,让高质量发展有支柱支撑。发展实践证明,产业兴,则底气足,前景好,特色化产业已然成为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的重要支撑保障。应城树牢“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把工业抓大”高质量发展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工业经济“赋能挺脊”、招商引资“比拼跃升”行动,创新“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发展壮大“2+1”产业集群,切实将资源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近年来,应城通过“产业化”特色培育全力保障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底气硬气、动力实力,应城的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成功获批孝感试点,井矿盐化工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生物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获评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宏宜科技合成氨升级改造项目投产达效,新都化工纳税达2.5亿元。这些都是应城产业化特色培育带来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应城“集群化”竞争合力,让高质量发展有活力动力。集群化发展旨在通过聚集产业资源和企业优势,达到协同连同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壮大。应城将集群化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精准对接湖北“51020”产业体系和武汉“965”产业集群战略,瞄准打造千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目标。其中以云图控股、双环科技等企业为链主延伸制盐、纯碱、氯碱及下游两碱、氯、氢深加工产业链条;以英科卡乐、星火化工等企业为链主发展高档油墨、化工新材料等精细化工产品,建设全省大型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回盛生物、宇阳药业、湖北研妆等企业为链主创新研发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中成药、医疗防护等产品,打造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配套药物制品生产基地。可以客观地预见,集群化发展将给应城带来美好愿景,预计2025年“2+1”产业集群营收将达到740亿元左右,2030年“2+1”产业集群营收将达到1300亿元左右,2035年“2+1”产业集群营收将达到1800亿元左右。

应城“项目化”创新驱动,让高质量发展有内容内涵。一切高质量发展,都必须是有内容的发展、有内涵的提升,也一定都是实实在在的务实发展,都是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发展,这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题中之意。应城把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力,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以及先导权,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宏宜科技采用先进的水煤浆加压气化、低压合成、双内压缩空分等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工艺技术,以绿色转型实现降本增效;恒天药业以科技创新抢占市场高地,累计投入2亿多元资金建设丁基橡胶瓶塞、铝塑组合盖、非PVC输液用多层共挤膜多条生产线,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云图控股启动盐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绿色转型与产品结构升级项目,打造全国领先的盐化产业“卤—盐—碱—肥”循环示范产业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4月,应城300MW/1500MWh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一次成功,实现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3项世界领先,标志着全球压气储能电站自此迈入“300MW级”单机商业化全新时代。应城“项目化”创新驱动,不仅收获到眼前的成功,更为今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可以说,创新应城,应城创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应城“优质化”乡村实践,让高质量发展有民心民意。一座城市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呼应并且顺应民心、民情和民需。应城地处北纬30度,江汉平原和鄂中丘陵的过渡地带,作为全国籼糯生产第一县,更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商品粮大县。应城以推进乡村振兴为高质量发展契机,深入开展农业农村“十大提升行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乡村根基。目前,应城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7.7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积极构建“区域公共品牌+龙头企业品牌”联动机制,创新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物流一体化经营”模式,搭建运用“互联网+电商云平台”,持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成功打造糯米、汤池甲鱼、黄滩酱油等具有应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显而易见,应城“优质化”乡村实践发展壮大了乡村经济,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感受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喜悦和实惠。应城“优质化”乡村实践获得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热烈支持。

“化”茧成蝶在应城,活力脉动看应城。“两区一地一中心”让应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潜力更大;应城也通过高质量发展赋予“两区一地一中心”更丰富的时代成色和民生内涵,这一切都是高质量发展最美最靓的“化”茧成蝶印记。征程漫漫,应城担当。一以贯之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如既往加快推动“两区一地一中心”和“2+1”产业集群建设成势见效,一往无前打造孝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向“百强冲刺”目标奔赴,必将成功书写更多更美应城“化”茧成蝶的动人故事和恢弘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姚添丁(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南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者:姚添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