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养老金又涨了,一个月有145元。”应城市田店镇82岁的老农程海轩一字一顿地说道,“政策这么好,我还想多活几年。”
从2014年7月首次提标以来,应城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历经9次调标,从55元/月提高到145元/月,累计提高金额90元,比启动初期增长2.6倍。
程海轩一辈子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如今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老年保障。
一组组鲜活的数字,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一张张满意的笑脸见证着应城市城乡居保局干部职工的默默奉献,展现了城乡居保工作的累累硕果。
覆盖范围更“广”
应城市于2012年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十年来,城乡居保制度从无到有、保障从少到多、经办从弱到强,广大市民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从疑虑不解到熟悉政策、从观望迟疑到踊跃参保、从担心忧虑到拥护支持。城乡居保让广大城乡居民有了自己的“养老钱”,解决了必需的基本生活养老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农村居民养老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减弱,无论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还是年富力强的年轻人,生活幸福指数都在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亲和力、公信力也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全市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从7.2万人增加到10.3万人,增长率达到43%。
保障水平更“高”
十年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参保居民分享了改革发展成果和社保红利,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人均待遇水平从启动之初的每人每月55元提升到2023年年底的154.5元,与2012年制度合并时相比,人均待遇增加99.5元,增幅达181%。仅2021年至2024年1月连续5次密集提标,面对10万多名待遇领取人员,市财政每年需要增加支出2350万元。
政府投入资金逐年加大,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增强。启动以来,补贴资金由每年3755万元增加到每年1.6亿元,发放养老金由每年4800万元增加到每年近2亿元,基金滚存结余6.5亿元,基金运行情况良好。巩固拓展社保扶贫成果,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困难群体社保帮扶,由原来建档立卡贫困人群巩固拓展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员、重度残疾人和其他已脱贫人口,进一步增强城乡居保制度兜底保障功能,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累计为8.1万人次全额代缴养老保险费1145.3万元,为5383名到龄困难人员按月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实现了困难群体养老保险兜底全覆盖。
制度机制更“全”
2014年,实施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从制度和经办管理上实现了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规范衔接。2015年,出台了《关于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应城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科学设置了缴费档次,提高了政府补助标准,完善了长缴多得和多缴多得激励制度。激励机制成效的背后,有政策的积极引导。设立了缴费补贴、缴费年限养老金项目,将缴费档次与缴费补贴挂钩,按缴费档次对应补贴标准,最低补贴45元,最高补贴402元。将待遇水平和缴费年限挂钩,按缴费年限分段累加增发养老金:缴费15年以下的每年1元,16年到25的每年2元,26年以上的每年3元。
从2023年10月将最低缴费档次提高300至5000元,再从2024年提高至400元至8000以来,总体运行平稳,效果良好,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个人账户储存额增加,人均缴费水平从185元提高2023年底的471元,增加286元,增幅达155%,其中选择500元及以上档次缴费人员占比从6.25%提升到14.21%。相关数据显示,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的人员,养老金水平明显高于选择较低档次的人员,10.3万领取待遇人员中有6.1万人有个人账户,有个人账户人员待遇水平每月高出无个人账户人员20.61元,养老金结构更趋合理。
站在守护好老百姓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的政治高度重视基金监管工作。制定完善了《应城市城乡居保局组织机构控制方案》《应城市城乡居保局内部控制制度》《应城市城乡居保局业务经办日常核查工作方案》等风险内控制度,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人员“五位一体”基金防控体系。坚持守土有责,规范经办流程,抓实内控稽核,强化财务管理,开展警示教育,提高监管效能,积极防范死亡冒领、重复领取、服刑人员违规领取等基金跑冒滴漏风险,健全多领冒领养老保险待遇追回机制,确保疑点信息、预警信息、举报信息调查核实率100%,违法违规稽核处理率100%,切实维护社保基金安全完整。
经办能力更“强”
十年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一是变更了机构设置。将原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局更名为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局,明确为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2名,具体负责应城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实施。二是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基层平台的作用,严格按照“六统一”要求,于2012年高标准地完成了全市16个乡镇基层平台建设,对基层人社中心“以钱养事”人员实行岗位管理、合同聘用,薪酬参照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绩效工资标准执行,纳入财政预算。制定了基层平台考评机制,定期组织考核,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执行力和落实力,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在基层落地生根。三是整合困难群体养老保险代缴职能。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编制了困难群体政府代缴养老保险专项基金项目,将民政、残联等部门负责的年度代缴资金预算、申请、拨付、核定、缴费等工作职能优化整合到城乡居保经办机构,由居保经办机构通过税务征缴平台独立高效完成困难群体代缴工作,确保了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应享尽享。四是规范业务档案管理。积极争取市领导支持,筹措资金38万元,对全市31万参保居民业务档案进行了全面整理归集,共整理出业务档案6.3万卷,装盒2.6万盒。通过改造升级,有效解决了档案防护设施不全、存放混乱无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夯实强化了城乡居保经办机构发展基础。
服务方式更“新”
十年来,全体居保干部职工始终用恪尽职守的责任心和追求超越的精神,诠释着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在付出和给予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奉献和关爱中享受着精神收获,在居保道路上不断前行。
“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城乡居保养老保险经办业务一直在提速提质。以前刚刚启动的时候,缴费是手工开票,资格认证是填写纸质申请单,取养老金还要往镇里、城里银行跑,手续非常繁琐,工作人员也很辛苦,现如今足不出村,甚至不出户就给解决了”。既是村干部又是参保人的王雷刚高兴地细说着这些可喜变化。
“面对面”服务注重热忱见效。坚持社保大厅服务窗口领导带班制、股长和工作人员值班轮流制,锤炼面对面与服务对象打交道、办成事的本领。城乡居保服务群体庞大,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在面对面的经办服务中,不管有多忙,微笑服务、人性化服务和高效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对每一位参保居民,总是耐心细致的进行接待和政策讲解,认真务实经办每一笔居保业务,有的老人从没使用过银行卡,经办人员就陪着一起去银行,帮他们弄清账户的明细。有的老人听力不好,反复多次讲解仍还不明白的,就想办法联系到老人的家人或居住地所在社区(村)干部,委托叮嘱家人或村干部跟踪做好解释工作。有的参保居民不会使用手机自助业务,就一步步手把手地进行帮助指导,直到业务办结,确保一件事一次办。对年老、行动不便的老人,组织专人分片包干,并会同银行等单位上门开展资格认证、社保卡激活等服务,确保他们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样的服务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不只在社保服务大厅,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更是城乡居保服务的主阵地。
“点对点”服务注重便捷长效。为把便民、利民、惠民的社保工作办好办实,全面推行社保卡发放待遇之后,主动协调金融部门采取增设金融服务点、铺设“惠农通”500多个,实现村村全覆盖,确保持卡人足不出村就近就地就能取到养老金。坚持服务创新,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试点为契机,深化“政务+金融模式,将更多高频低风险经办业务下沉到银行基层网点,就近为参保居民提供参保缴费、待遇申领、资格认证等社保公共服务,全力打通服务参保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网对网”服务注重及时高效。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不见面服务。依托“湖北政务服务网”、楚税通手机APP软件、湖北智慧人社小程序,通过使用QQ、微信等方式,引导服务对象用手机随时随地办理参保登记、保费缴纳、待遇申领、资格认证、权益查询等业务,进行远程养老保险政策宣传解答和系统操作指导,实现“业务网上办、群众零跑腿”目标。协调税务、金融部门打通养老保险费常态化征收渠道,筛查出参保对象当年到龄人员名单,通知他们及时缴费,及时享受待遇,不断提升参保居民的满意感、获得感。
(来源:应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通讯员:曾刚 李波 一审编辑:陈雨欣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许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