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头”有“大能量” ——应城市“小田并大田”样本浅探

冬日田野,连片新麦如戟,剑指高天,前来查看苗情的应城市杨河镇马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幺生满眼喜意。

“过去田又小又碎,种一季中稻,凭人勤扒苦做,收成还得看老天的脸色;现在田大,好统一用机械,种稻带套种麦子、油菜,成本比过去低很多……”程幺生道出当地推进“小田并大田”工作带来的好处。

今年三季度以来,应城市入列全省十个“小田并大田”试点县市,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取杨河镇马堰、周岗,天鹅镇县河三村作为试点村。截至目前,马堰已完成试点面积3500亩,1327块细碎田块合并后变成142块整齐的“大田”。马堰珠玉在前,周岗、县河提速跟进,两村预计完成合并田块近3000亩。

“大块头”有“大能量”,程幺生给出实际数据为证:经过小并大,田地亩增收逾350元,村集体经济较上年增收11万元。

拓开一片更广阔的希望

马堰入榜“小田并大田”试点村,颇有基础。“全域国土资源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近两年来一直在搞,依托这些好政策,种田更有劲了。”12月12日上午,马堰村种粮大户徐桃清习惯性来到村东大片的良田边转转。

2021年,有着应城“北部粮仓”美誉的杨河镇启动全域国土资源整治,马堰及周边几个村因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适宜开展规模化种植而被纳入整治范畴。

“将土地进行平整,让田块集中、田面平整。”徐桃清表示,那时他种了100亩田,由100多个一亩左右的田块组成,经过整治,他所承包的田地均由10亩一块组成。

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接续进行,旱田改造为水田,完善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

在此基础上,今年马堰进行“小田并大田”试点,田块中间的田埂被掘除,田的“块头”变得更大。

“好处显而易见。”徐桃清说,大型、新型农用机械使用率就会更高,省工省力。同时,水、肥及田间管护更加省时省钱。

秋收后初略盘账,徐桃清的100亩地让他的口袋多了好几万块钱的“进项”。

与此同时,镇、村两级干部一直在想法子,如何将“小田并大田”实绩转化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效。

连片良田吸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的目光,借地发力,引导集中种植优质糯稻,形成集糯稻种植、收购、储存、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全糯稻产业链……

随着时间的打磨,马堰更广阔的农业产业希望被逐渐拓开。

泵动一颗新发展的心脏

并碎并小成大,夯实“耕”基,马堰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随应公路穿村而过的杨河镇周岗村,“小田并大田”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

“预计试点项目完成后,田块数由原来的1391块减少到547块。”周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涛表示,这些“浓缩成精华”的土地流转率将达到60.2%,能够有力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在随应公路边,有一张周岗村“小田并大田”的效果图,图中田块合并完成后农户自种区、大户流转区等区域一目了然,状若一颗心脏。

“为了泵动这颗‘心脏’,我们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到‘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中来。”林涛介绍。

和周岗一样,天鹅镇县河村也在积极开展问效于整、求效于合的“并田”工作,利用好斜坡、田埂等“边角料”,迈进“藏粮于地”坚实步伐。

试点启动后,村里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种植大户座谈会,星空夜话,党员入户讲解等方式,讲解其政策利好所在,全力转变大家关于土地的传统观念。

村民诉求主要集中在小并大后的土地产权问题、土地流转后的收益问题上。对此,村里组织大家到杨河镇马堰村参观学习,坚持让村民自己议、自己定,变“要我并”为“我要并”。

“过去地难耕、水难求,改造后田块之间的田埂、地界减少了,不合时宜机耕道、电线杆拆了,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方便机械化作业,几好!”见识了马堰的增收高光时刻,县河村76岁的“老把式”田魁财表示。

记者手记

践证一条承前启后的新路子

应城市上下齐心推动“小田并大田”,正是在践证一条承前启后,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一直以来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农民采取传统方法种地管田,看老天“脸色”多,抗风险能力弱。

随着社会的进步,单打独斗、靠天吃饭的模式明显适应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产生一定的矛盾壁垒。

“简单点说,就是大型农机下不了田,投资集中、品类专业的农产品种不了。”应城市农业部门相关人士表示。

“小田并大田”工作的推进,相当在矛盾壁垒上进行“定点爆破”,通过整合土地等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地力强,好种地,村民种植意愿愈加旺;地连片,产业兴,全稻生产链呼之欲出。

相关试点村还聚焦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如马堰村,在工作中注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保农民在土地整合、流转中的利益;如周岗、县河二村,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细处着手引导农民齐心推进工作。

不仅如此,杨河镇正在认真调研,统筹考量,与产业链上领头者充分沟通,因事设岗,尝试因地制宜解决试点村农民就近就业问题。

“镇里在探讨将试点村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相关劳务公司,专门应对企业、合作社使用大型机械、密集型田间管理之类的工作,一方面‘出力挣钱在本地’,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企业、合作社的人工成本……”杨河镇相关干部表示。

承农业生产模式大变化,启规模化经营新方向,应城有着“大能量”的“大块头”样本,前路愈发明晰。

(来源:孝感日报全媒体  记者王琦    特约记者冯璇   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陈梦宇  终审核发:许靖)

(作者:王琦 冯璇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