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筑牢集体“三资”清理反群腐制度“铁笼”

11月8日,笔者从应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省、市农村集体资源发包和小型工程项目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召开后,该市召开专题会,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方案、开展清理、建章立制、加强监管等,以集体“三资”清理为“切入口”,严肃查处侵占集体资产、啃食群众利益行为,共摸排农村集体资源发包信息773条、小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588条。

应城市通过开展定期督查,每月通报一次工作进度,以时间倒逼进度,共清理资产1253处,资产总价值约34166.4万元,新增收益3426.4万元;清理资源6365处,规模约36856亩,完善合同2069份,新增收益3560余万元;规范管理资金3022万余元。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予以全市通报,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应城市因地制宜,采取“一统二不三到位”工作法,在全市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坚持“一盘棋”思想。制定适合本市的“三资”规范化清理实施方案,召开干部及党员群众代表会议统一思想,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全市上下一心,有序开展。

坚持“二不”原则。坚持不走过场、不徇私情,严格按工作步骤进行,不走过场,确保效果;“三资”清理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管是谁、不管是哪块地,都按统一标准完善手续,确保广大群众清楚、满意。

坚持“三到位”工作程序。宣传组织到位,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各级微信群、村村通、广播等途径,充分发动老党员、老干部、老组长,广泛宣传,确保家喻户晓;合同签订到位,对清理出来的所有资产资源,首先明确其权属,在财经所、司法所等权威部门主持下,依法依规依程序与承包人签订合同;资金收缴到位,合同签订后,要求承租人及时按合同规定缴纳承包款,做到财务收支往来、资产资源发包由暗变明,集体经济活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

应城市纪委监委将监督触角伸向农业农村领域,与农业农村主责部门、乡镇三方联动,凝聚合力,统筹推进,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惠民富民政策落实、民生项目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始终把找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深入整治作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将农村集体资源发包和小型工程项目管理违规问题列入“点题整治”项目,严肃查处“长期包”“低价包”“权力包”“人情包”等突出问题,推动村级组织不断完善小微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来源:应城市农业农村局   通讯员:田红怡  雷军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应荣梅   终审核发:熊晓峰)

(作者:田红怡 雷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