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乡村振兴的“税务人”——应城税务部门驻村工作侧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应城税务部门推行“一个驻村队+一群税务人”的帮扶模式,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担当作为、无私奉献,为应城乡村振兴注入税务新动能。

一名 “领头雁” 党建促发展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帮钱帮物帮致富,不如帮建好支部。”应城市税务局干部易水祥担任杨河镇西合村第一书记以来,以党建引领乡村发展,他细致梳理党建工作标准要求,对照西合村村委会党建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固堡垒,夯基础。

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制定周例会、党员互评等机制,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屋场院子会、下村入户走访座谈......应城市税务局还充分激发村“两委”党性”底色”,主动投身到帮扶事业中。同村民一起协调解决村庄规划、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村后面那个臭水塘填了吧,天热生蚊虫,不卫生。”“咱村应建个晒谷场,村民每年在公路上晒谷,影响交通。”……

3月24日,在西合村村委会广场举行的屋场院子会,现场气氛热烈,党员代表、村民纷纷表达心声,易水祥耐心地和村民积极探讨,面对村民诉求,易水祥一一记心上。

驻村工作队还和村委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微信工作群、太阳能小喇叭、宣传栏(横幅)等载体,宣传疫情防控、森林防火、秸秆禁烧、防溺水、生态文明建设等知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易水祥表示,只有干部心中装着群众,才能得到群众认可,才能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

一颗“为民心” 旧貌换新颜

李集村属典型丘陵地带,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落后。应城市局驻义和镇李集村第一书记黄国平注重民生问题,积极协助村“两委”谋划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村民有一个良好人居环境。

要想富,先修路。黄国平同村委会四处筹措资金,积极发动群众,同时联系李集村在外知名乡贤捐款支持家乡建设,申请新农村建设资金和各项项目资金倾斜,不到半年,一条2000米长的水泥道路便通往每家每户。

“现在,出门方便了,工作队帮忙办了件大好事。”看到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通到自家门口,村民李连松对工作组竖起大拇指。

入驻以来,李集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村级水泥道路全通,配备村级卫生室1个,实施改造公厕2个、新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站1个和安装太阳能路灯200米,宽带网实现了户户通,福利院、农家书屋等设施齐全,投资8万元维修泵站疏浚水渠,协调抽水灌溉抗旱,确保受旱农田得到及时灌溉,缓解了2000多名村民的生活饮用水困难,投资100万元的垂钓中心和3000平方米的村民休闲健身广场目前正建设中,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一种“税动力” 赋能新征程

季伟村位于应城市义和镇龙赛湖平原湖区,湖泊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是应城市著名的渔米之乡,因历史原因,经济发展较落后。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稻虾名村”品牌以促进经济发展。

位于应城市义和镇季伟村湖北富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在应城税务部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茁壮成长的一家大型涉农企业。该公司是一家以养殖高品质龙虾为主兼顾稻虾共作的涉农企业,公司临近龙赛湖,水资源优势明显,出产的小龙虾体大肥厚,肉质细嫩,深受市场欢迎。

公司总经理陶涛表示,去年他们通过创新种养模式,已生产小龙虾42万斤,比前年多生产5万斤。预计今年小龙虾能达48万斤,每年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人数200余人,务工人员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5万余元左右 。

近几年,我们从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从事农业项目所得税减免等政策累计获得了超过30多万元的税收优惠。谈起公司发展历程,陶涛感慨地说,“几乎一分都不用缴,为公司减轻了不小的资金压力,这让我们继续做大做强,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发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目前,义和镇正积极打造“虾稻+农业+采摘”现代农业品牌,像富池、天晓阖、葛蓬岗等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让义和镇好山好水转化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驻村干部扎实工作带动了乡村的大发展,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村民的好评。李集村获评“湖北省、孝感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步村”,季伟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西合村被应城市评为“和美乡村示范村”。应城市税务局被应城市委、市政府评为乡村振兴优胜组派单位。

(来源:应城市税务局   通讯员:余红军   一审编辑:赵思然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董雪)

(作者:余红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