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在你我身边》 从基本医疗到医疗强市 改革铺就全民健康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工作方针政策,坚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目标,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坚定不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基础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全市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记者  龚勋:“我现在是在义和镇卫生院的远程会诊室,大家从我身后可以看到呢,义和卫生院的医生正在与市人民医院的医生进行远程沟通会诊,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上级医院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切实解决偏远地区农村患者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义和镇卫生院,乡镇医生正在和电脑“对话”。电脑那端连接的是市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治疗中心。应城市区与义和镇相隔近30公里,但通过一根细细的网线、一台电脑、一台电视、一台扫描仪,应城专业团队的医疗服务就可以到达偏远乡镇。



同期声 义和镇卫生院院长 万大飞:“远程会诊是我们目前一种新诊疗模式,病人来了,我们很快地跟病人拍出片子,传给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诊断结果,不仅帮患者降低了往返的费用,还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就诊时间。通过上级医院的专家远程会诊,在帮助我们基层医生确诊疑难杂症的同时,远程专家的及时指导,也是我们基层医生在实践中学习的一种新教学模式。”



随着远程医疗的普及,远程医疗会诊、手术演示、培训教学、学术交流、医疗信息服务等活动也将陆续开展。远程诊疗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那么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则进一步激活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家住义和镇的78岁老人丁望海,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由于过去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差,老人不得不往城里跑。自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后,老人深刻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



同期声 患者 丁望海:“过去我们医院是差,现在上级支持,感谢党和各级领导,搞得蛮好,什么设备也有,特别是我们这些老人们,到城里去医治的话难度蛮大,买各种票都难得搞,现在我们在这里就诊,像我们这些老人活一百岁都行,当地的医护人员也尽心尽力,还来了专家教授帮我们就诊,在这里坐诊,确实是好。”


目前,全市3家二级医院与8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市直三家医院派专家到医联体乡镇卫生院定点定期坐诊、查房、带教,每周不少于一次,全市共计281人次。同时,充分利用政策导向,落实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晋升专业职称,必须到基层服务的规定,严格考勤管理,促使政策落地。并允许医联体内医生多点执业,领取报酬,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内生动力。市直医院医生主动下基层每月达40余人次,全市县域就诊率达到了90%以上。



同期声 义和镇卫生院院长 万大飞:“上级医院的专家每个星期四至星期六到我院坐诊、查房和带教,大大的提高了我院的诊疗水平,使我院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实现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共享,医疗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满足了群众健康需求。”



今年43岁的陈志英患有多年的胃病,毛病一复发,就经常往医院跑。自市人民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陈志英明显感受到,看病费用少了许多。



同期声 患者 陈志英:“我今天是来拿胃药的,因为胃的老毛病,原来五六百块钱吃一个疗程,现在六百块钱可以吃两个疗程,这个药便宜了让我们老百姓得到了蛮大的实惠。”


自2012年9月起,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公立医院陆续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彻底告别“以药补医”时代。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调整医疗服务价格3000多项,所有调整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减轻了人民群众负担。


同期声 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郭应林:“我们医院是从2012年9月份取消药品加成的,取消药品加成的比例按照国家的规定是15%,那么我们医院每年有1个亿的药品销售,就可以从中节约1500万的药品金额,老百姓可以从中可以享受1500万药品减免的费用;第二个就是从国家层面进行肿瘤药物、靶向治疗药物的谈判,使抗肿瘤治疗药物大幅度地降价,老百姓可以从中受惠;第三个就是集中招标采购,也可以使大部分的药品降价,老百姓可以从这些方面获得利益。”



在改变药品制度的同时,我市不断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房屋、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各项保障政策落实,惠及全市百姓。从70年代末全市仅有15家医疗卫生单位,200多名医务人员,290余张简陋病床,医疗设备单一欠缺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已拥有30家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和3家民营医疗机构。全市现有床位数2894张、执业医师1168人、注册护士1513人。全市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配置了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少数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CT、CR(DR)等先进医疗设备。如今,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遍布全市城乡大地,为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来,应城市卫生计生系统硕果累累。涌现出一批批以“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乡村医生陈金英、“荆楚楷模”援非医生沈阿利为首的最美医生、最美护士和最美乡村医生,谱写了卫生计生工作的光辉篇章。


同期声 应城市卫计局局长 柳红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坚持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大投入,精准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方位、全周期地维护全市人民健康福祉,促进了人口均衡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一切为了群众健康是我们的不断追求,今后,我市将继续深化医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全面健康促进全面小康,为“健康应城”建设作出不懈地努力!”


(作者:记者:邹祺 龚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