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笪东生 胡 文
提起笪家工艺,也许有些读者感到很陌生。然而在解放前,它却声名远扬,在应城及周围几县,上至随州、下至武汉,很少有人不知应城长江埠有个笪家工艺店。他们从事建筑、油漆、纸扎、绞彩、泥塑、木雕、裱褙、花轿、盔帽、头面等各项工艺,绚丽多彩,盛传不衰,以致于他们所居住的长江埠新街被人们习惯地称为"笪家的街上"。
一
笪家工艺历史悠久,始于清·雍正年间。开山鼻祖笪明西,原籍南京,有祖传泥工雕塑技艺。迫于生计,携妻带子来到长江埠新街,租赁一间门面安了家。不久,便在门首挂出了一块长条招牌,上书"笪天盛定做花轿纸马油漆牌匾"。单门独户,初来乍到,又是外乡人,上门求做者寥寥无几。见此,笪明西急中生智,重操祖业,投身建筑行业,并很快崭露头角。他营造的房屋有两个特点:一是结实牢固。当时流行"三合头"、"四合头"砖瓦结构房屋,每口灰砖重20公斤,没有水泥砌凝,笪明西就用糯米在甑中蒸熟后打成浆作粘合剂,结实牢固;二是装饰优美。在墙群的周围装置木站板,屋两边的山墙顶建成跑马垛子,前门周围做青石门夹,门的上头用白散土、石灰、纸巾拌合烂好堆塑成各种元身人物和动物。山墙垛子和四周屋檐尽画各种戏曲故事人物和各样花鸟,做工精细,形态逼真。这种房屋建筑既造型别致又装饰美好,长江埠四里八乡的商贾、富户叫绝不迭,一时间名声大长,求建者纷至沓来。富甲长江埠的王祥盛,请他建造了占据白布街、戴王街两条街的房屋。他建成一式的跑马垛子房,并在主房的右侧建一座花园,园内进门处用太湖石垒成假山、凉亭,假山的四周栽种四时花卉。王祥盛两面临街的房屋巍峨壮丽。
继笪明西之后,笪家第二代、第三代在建筑业中均有发展和建树。笪明西膝下有二子,一名成龙、一名成凤,两兄弟继承祖业,工于建筑。长江埠南北两座戏楼,就是他们的成果。两戏楼造法各异,风格各具。在当时的黄(陂)孝(感)沔(阳)一带尚属罕见。竣工后,轰动云梦、汉川、安陆、孝感几县,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晚清,应城修复城墙,四处找不着能计算维修工程所需材料、用工数量和完工时间的人才。县官听说长江埠笪家泥工出类拔萃,特派人来请。笪家第三代笪世魁应邀前往。当时没有测算仪器,他去后围着毁坏的城墙角,步履几圈后,就计算出需用的城台砖、原材料和大、小工的数量以及完工的时间。县府按照他的计算备齐物料开工,完成时,工时、物料、人工皆与计划相符。竣工后,县里召开庆功大会,并在东门城外竖一石头牌坊,上刻有功人员名录,笪世魁居于榜首。
清末民初德国人包修川汉铁路,在长江埠设铁路局。铁路局的办公用房,也慕名请笪家承建。笪家在建铁路局办公用房时,于房后设计一花园,园内的假山石围圈上建凉亭阁,山石底下辟水池,池中栽养荷花和金鱼,赏心悦目。
二
笪家绞彩也很出名,它是笪家世代相传的特种工艺,门类繁多,做法各异。如大型集会、做会、商铺开张时的绞彩,用彩布折成布带条盘,用竹篙或树枝做出内框架,再根据门面的不同来设计式样。主要有鱼角搬爪式、牌楼式、牌坊式。应城县北门外正街永顺益杂货铺庆开张,请笪家绞彩。笪家按照这家铺面设计牌坊式样,正中迎门用彩纸扎成三面字的招牌,内燃蜡烛,可见三方字--由左到右"永顺益、杂货铺、庆开张";另在牌楼下制作一对宫灯,两边的柱子是纸扎的"二龙抱柱",龙身贴满金甲,另扎各样彩色花朵缀于其间。绞彩完后,"永顺益"大开张,观众川流不息,盛赞不已,观景购物相得益彰。
在绞彩工艺中,还能出故事。主要是出平台故事,一般出4台,台子用木料做成长3米、宽2米、高1米,台架上安装木板,有如戏台,台上出戏--由小孩着戏装,构成折子戏的场面。在这些场面上,均按不同的戏剧情境配以绞彩的宫殿、山景、花草。在出台故事中,常要用到笪家装置平台故事的特技--出条。将铁条安装在平台的中间,能上能下向四周转得动。出条时,着戏装的演员,把条由袖口穿进,由靴底下穿在台上,手中拿着道具,道具上再坐一小孩(一岁左右,名为"出天星"),表演时满台转动,如变戏法。
笪家绞彩不仅在本地出名,而且在外地,尤其是在随州更是名声赫赫。有一年,随州城出会地分两段,一段请孝感人去出故事,一段请笪家人去出故事。笪家第四代掌门人笪德泰应邀带队前往。笪家悉心设计出"两高两低"4台故事。高的两台出"天星",低的两台出平台。高台中,一台的一根条上一人打把雨伞,伞边上扎一纸马,马背上坐一小孩,持伞人用手将伞把转,马则围着伞跑动。另一台的条上出戏剧故事 "水漫金山",法海和尚坐条洒水,白娘子、青娘子双手持剑斗法,台上配置绞彩山景和花草,法海的佛杯中不断往外放水。平台中,一台出戏剧"百花亭",一台出戏剧"空城计"。两台上除着装的剧中人,还配置绞彩的景致。出会时,每台4人抬着,台子一抬上街,就被潮水般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而孝感来的人出的平台故事,平台上只有剧中人物而无绞彩景色和出条装置,静止不动,相形见绌,人们都不去看。
随州出会那天,随州城里"又出会又唱戏",南头做会北头唱戏。北头的戏班子要开锣了,戏台两边还没有贴上对联,主持人为此着急。这时笪德泰信步至此,自撰一联,并索要文房四宝信手写出,龙飞凤舞、遒劲有力。随州的耆老士绅,人人刮目相看,连说,"长江埠来出故事的人,能文能武,真不简单!"
笪家在随州出会大显技艺后,名声更大,凡出会者必来恭请。每年春、秋,应城城关、潘集、龙集的膏盐洞商都来请他们去出故事。过去在应城城关四周都是出马故事,在笪家影响下,平台故事逐渐取代马故事,盛传于城关四周。
三
笪家纸扎工艺也很有特色。尤其是每年龙灯会,笪家纸扎工艺更是大显其能。四里八乡的人们拿着事先做好的木龙灯托子(龙头、龙尾的木托),来到笪家,要求为他们制作龙身、龙衣。按照当时玩龙灯的习俗,笪家分别做成三种式样的龙灯:一曰跑龙;二曰鹅公嘴;三曰滚龙。三种灯式,玩法不同,做法各异。跑龙先用竹片和篾片扎成龙头,然后加以装饰,包括在龙头两边脸上贴银光镜子,用大红纸裱褙龙舌,将龙眼点成金色,眉毛画成绿色等。龙身是布衣子,遍贴金甲。龙尾做成圆尾,其内框用双层皮纸裱褙一层底子,用铜金纸做成一片片的龙甲贴上去,尾尖是活动的,可以两边摆动。鹅公嘴龙头的长颈两转两道弯弓,头顶上站一个三只脚的蟾,头颈有一丈多高,龙尾转盘三圈,全身贴金甲。滚龙灯头尾扎成透明,用布连成贴裱上去,每节都有活动圈,全身都燃蜡烛,玩时灯火通明,上下滚起来,远观如同一条活龙正在地上翻滚。
除了纸扎龙灯,笪家还纸扎各式灯。在龙灯的后面,纸扎四条鱼灯,分别是一条大鱼、一条鲢鱼、一条青鱼、一条鲫鱼。四条鱼连在一起,意谓"年年清吉"。还有纸扎的彩莲船、蚌壳精、竹马、狮子、走马灯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走马灯,呈六方形、内外有三道:一道是悬丝的人物,头、手和足都是活动的,能点头磕脑、动手提足;二道内为动物和人物,且向左跑圈;三道亦有动物和人物,不过都是向右跑圈。每一道走马灯都装有两支蜡烛,点燃后内中人物就动的动跑的跑。当时民间有一句俗话,叫"乡下人看走马灯,去的去、来的来!"就是形容走马灯中的人物来去跑圈的情景。
笪家还发明和创造了百样花灯。这些灯式样各异,如四时花草灯、各样虫蚁灯、各样人物灯、各样动物灯等,一到晚上,将灯内的蜡烛点燃,满街霞光遍放,花灯则动的动、摆的摆、跳的跳。在长江埠街上,无论是商铺大开张还是节日庆典,都要举行花灯会,悬挂笪家制作的百样花灯。灯会期间,周围十里八乡的人群蜂拥而至,街头巷尾朝天放"三眼冲"的鞭炮,全街灯似海、人如潮,热闹非凡。
笪家纸扎工艺,在为大型丧葬扎孝堂和全部葬礼中,也显出了特有技艺。其中仅灵屋,就有三种式样:三栋活脱头灵屋、二栋活脱头灵屋、八字门灵屋,做法各异,极富景观。因而大户人家丧葬均请笪家去纸扎。原国民党内政部长蒋作宾的夫人等去世,出殡纸扎及灵屋,都是请笪家去做的。
此外,在秋收季节,城镇做盂兰会,农村做太平会,和尚道士放焰口,也请笪家去做纸扎。这些纸扎体型都较大,如"四大功朝"(天、地、水、火)、"四大坐骑"(龙、凤、鹤、马),都扎成元头、元身的纸马,配以各种服饰,分拿各样宝物。还有纸扎天灯,高2尺,宽1尺6寸,用灯草纸做灯芯,灯芯上油,一经点燃就上升到半空中。水里灯,也叫纸扎河灯,装有灯芯,上食油点燃,一盏一盏放入河里,就在河面上跑,使得满河如同群星坠落。还扎一大一小两只船,两船可对划,上翻下滚团团转圈。
笪家制作的婚轿也颇有特色,曾流传几代人,遍及汉川、云梦、安陆、京山、钟祥几个县。每年夏秋两季来笪家定制婚轿的人很多。笪家制作的婚轿分二种,一曰官轿,一曰花轿。官轿是新郎官坐的,用蓝色呢绒做外套套在木制的四方框架上,上半部是空窗,下半部是三方木板,轿顶呈宫顶形,三方有镜框,宫顶当中置白金圆顶,压着四角青蓝绿色绸料,四角吊有绣球。花轿是新娘坐的,其工序更为细致复杂,要设计和安装100个人物头像在内,所以人们又称这种花轿为"百子图的花轿"。据称,花鼓戏《嫂劝姑》中的唱词"百子图的花轿,我的妹要稳些",就是指笪家制作的百子图花轿。
裱褙灯笼也是笪家工艺之一。每年春节,长江埠沿门挨户,都到笪家订制这种灯笼。笪家主要做两种灯笼,大型门灯(四方型,每方高约2尺,宽约1尺1寸)和小型手提灯。门灯用细铁丝打绞内框织成六角空眼,然后用丝纱裱褙(其粘合胶水是用牛筋、牛骨熬成),裱好后在面上书写横细直粗的扁字,再上光油(白桐油与麻油各半熬成)。长江埠街上春节期间,每户门前都挂这种门灯,灯内燃烛,通明透亮。至于小型提灯,主要用于巡逻,做成宽窄式的扁灯,并安三角架,能放开收扰,背于肩上。
四
笪家工艺除了上述种种,还有国漆、泥塑、木雕、精裱、字画、包纱人物、戏剧盔头、头面等等,其做工、技法均具有特色,所做工艺品均有盛誉。而这种技法代代秘传,代代均刻苦学习、钻研。笪家第六代传人笪东生,就是沿袭这种传承家学的办法,学习祖传技艺的。他12岁就开始跟随其父辈学习,首先是练笔,不仅要学懂"横、竖、撇、捺、点"等笔法,还要学懂"正、草、隶、篆、行"等书法,每天都要练,日间不断,若不用心学,就要挨扳子、不准吃饭。其次是学画法,父辈口授诀窍,如画人物,按比例分部位,站是7个头、坐是5个头、盘是3个头,画梅、兰、菊、竹,要掌握梅花有弯丫规律,兰叶不离凤眼,竹叶不离过界,菊花花不在半腰等,笪东生则照着练习,从墨水画练起。除了临摹,父辈还要他写生,如看到牲口打滚,就要他去照着画。父辈的理由是,只有先画会,才能做会,只有画得像,才能做得像,做出的工艺品,别人才能一眼看出是什么。凡祖传技法基本功,笪东生都跟着学,跟着做,学做了近20年,才逐一承袭。
笪家祖传技艺如同他的招牌一样,从始至终一牌相承。其间先后经历了六代人,约二百多年历史,并在第四、第五代达到鼎盛时期,此后因社会发展等原因,笪家工艺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慢慢衰落,最终于1989年歇业,退出历史舞台。
注:笪东生,笪家工艺第六代传人。
请输入验证码